大阳城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转发教务处《关于修订大阳城官网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通知》

发布者:刘利利发布时间:2019-12-04浏览次数:3198


大阳城官网教务处文件

校教发〔201982

直线 2

关于修订大阳城官网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

方案的通知

各相关学院: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学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精神,对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切实将新标准、新理念、新要求融入本科公司产品改革,全面推进《大阳城官网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积极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求创新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决定启动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具体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强化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以《国标》和专业评估认证标准为依据,全面审视各专业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支撑度、专业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员工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总体要求

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制定的关键,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具体化。各专业要参照《国标》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科学设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保证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培养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

2.以员工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具体内容。各专业要根据培养要求的具体内容,建立课程与培养要求对应关系表(附件1),明确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达成的作用。注重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逻辑关系和学期分布,做到合理衔接,避免出现学期课程分布不均以及课程重复开设等现象。

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及实践”模块下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开设与专业特点、创新创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专创融合课程,着重提升员工创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

突出专业特色优势,灵活拓展专业课程模块。涉及调减专业的学院,按照本学院制定的调减专业教师课程调整和人员分流预案,科学合理做好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根据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可将调减专业的有关课程作为课程子模块设置在开设的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模块下,为员工多元发展提供平台。

3.加强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强化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所有课程均应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肩负起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神圣使命,充分挖掘运用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鼓励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信息化教学。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加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公司产品的深度融合。通过引进优质网络课程、采用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员工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3)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把思想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员工学习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4.以能力为导向,加强创新、实践教育,充实暑期小学期教学内容。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拓宽员工实践能力培养渠道。鼓励依托科研优势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研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培养员工实践创新综合能力。

充分利用暑期小学期,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安排实习环节及实践类课程。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学院组织员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进行生产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服务等活动,培养员工创新品质,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各专业学院须在一年级的暑期小学期针对不同专业员工开设0.5学分必修性质的专业导论课,提升员工对专业的认知。

三、培养模式与方案类型

1.大类培养模式的方案:分阶段实施培养,大类培养阶段按学科分类集中培养,主要设置通识课程和学科大类课程,具体内容、格式要求见2020版本科大类培养方案模板(附件2)。按大类培养的专业,专业培养阶段按分流后的专业进行专业培养,填写专业培养方案(附件3)。专业培养方案中大类阶段课程的设置和大类培养方案相同。按大类培养的专业,须同时完成附件2和附件3

2.专业培养模式的方案:员工在入学时确定专业,其培养方案和课程有较强的专业特色,员工按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修读。具体内容、格式要求参见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板(附件3)。

3.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行业认证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培养方案结构应符合学校的总体框架要求,根据认证及合作办学的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单独编制培养方案。

四、课程设置

1.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能充分体现专业属性、鲜明专业学科特点的课程,应该能够使员工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每个专业应根据《国标》和《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并结合专业认证与评估要求,明确列出本专业核心课程10-15门(总学分控制在30-36之间),作为专业课程建设和员工修读要求的重要内容。

2.员工选修通识拓展课程坚持跨学科专业原则,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养。结合学校通识教育实际,通识拓展课程模块调整为由以下课程归属类别构成:

1)文学历史与品格素养;2)中外哲学与思维素养;3)社会科学与公民素养;4)数理科学与科学素养;5)生命科学与生态素养;6)艺术鉴赏与审美素养。

各专业通识拓展课程修读总学分根据专业特点在10-12学分范围内确定修读学分。各专业员工至少要在四个不同课程归属类别下选修课程达到专业规定学分要求,其中“生命科学与生态素养”中“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为一年级各专业指定选修课程。

3.同一专业类下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重复率不得高于50%,专业核心课程的重复率不得高于30%

4.双语教学课程名称后加“(双语)”标注。

5.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一、二年级每学期开设的体育课周学时数均为2学时/周。

6.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课程总学分调整为42)学分,在学校安排的军训期间按《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内容,开课单位须按新开课程提交课程申请。

7.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大员工心理健康》课程调整在“军事体育健康类”课程模块下开设,总学分调整为21),开课单位须按新开课程提交课程申请。

8.结合当代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及员工实际情况,“计算机类”课程模块调整为由《大学计算机》和《Python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组成,学分修读要求不变,开课单位须按新开课程提交课程申请。

9.各专业学院在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列出的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课程(详见附件4)中确定本专业开设的课程。

五、课程编码要求

1.培养方案中课程应有延续性,同一专业已开课程代码和学分学时保持不变,如有新增课程,按《大阳城官网本科课程编码规则(2020版)》(附件5)编制。

2.同一课程名称由于学分、课程性质不同须编制相应的课程编码,一个编码只能对应一门课程,某门课程分几个学期开设就应有几个课程编码。

六、学分设置及要求

1.学分计算方法:

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0.5学分

1)理论课、实验课:1学分对应18学时(其中包含16学时课堂教学和2学时复习与考试),公共体育课:1学分对应36学时;

2)以周为单位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原则上2周计1个学分。

2.四年制本科专业第一课堂总学分不超过170学分,五年制本科专业的第一课堂的总学分不超过210学分,第二课堂学分不低于6个学分。

3.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含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和非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0%;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含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和非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5%。对艺术、外语、体育等专业的讲授课程中大量出现的课带实践,其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划分可由相关学院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决定。

4.对课带实验实践课程,课程学分用“学分(实验实践学分)”的形式表示,其中“学分”为课程总学分,“(实验实践学分)”为课程所含实验实践环节的学分。

5.为拓展员工个性发展的空间,除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外,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学分比例不能低于37。各学院开出的各类选修课程模块下可供员工修读的课程学分数不得低于员工修读要求学分数的2倍。

6.集团实施三学期制,一学年分为两长一短3个学期,两个长学期实行16周课堂教学、2周复习与考试的教学安排,暑期小学期的教学时间为4周。

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与此相适应。各学期课程安排需考虑均衡性,每个长学期员工所修读课程学分数原则上应控制在20-25学分之间(必修课最低不少于17学分,最高不超过20学分)

在没有安排外出实习实践任务教学计划的情况下,暑期小学期需安排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不低于4个学分的教学活动,课程原则上只安排1学分以内的小学分课程。

七、指导性教学计划

1.按照学分制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各专业必须根据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附件6),指导性教学计划也是本次修定工作的重点内容。

2.指导性教学计划应保证员工能够在学制内顺利完成培养方案的各个培养环节。

3.指导性教学计划要合理分配各学期的学分安排,部分课程应考虑全学年开设,为员工参加课程重新学习提供方便。

八、培养方案适用范围

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用于2020级以后(含2020级)各年级本科员工。

九、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

1.公司须成立院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小组,讨论研究,充分论证,借鉴并参照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本专业校内外专家包括行业专家对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标准达成度等进行论证、审核,并提交书面论证报告,论证环节须在本学期内完成。专业负责人作为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研室作为专常规教学的基层组织,应积极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分管教学的副经理全面负责本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加强与相关学院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并做好全院相关课程的协调工作。

2.按照学校总体安排,教务处提出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要求,负责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组织、协调和统筹工作,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性审核、整理和汇编。

3.为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稳定教学秩序,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经批准,学院(系)、教师都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须保证培养方案的严肃性及相对稳定性。凡未经批准,擅自变动培养方案者,将作为教学差错、教学事故或按违反教学纪律处理。

十、提交材料

12020版本科大类培养方案(涉及大类招生学院)

2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32020版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1. 课程与培养要求对应关系表

5)学院2020版专业培养方案学分分配表(附件7

6)培养方案论证报告(包括图片)

各专业学院于202036日前将上述材料纸质版(一式一份)经分管教学的副经理签字后并加盖学院公章交教务处教学研究与管理科,相关电子文档发送至jw8292072@163.com

联系人:任新、许琼丹,任远芳;联系电话:88292072

附件:1.课程与培养要求对应关系表

2.2020版本科大类培养方案模板

3.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板

4.数理化类课程设置说明

5.本科课程编码规则(2020版)

6.2020版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7.公司2020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分配表


大阳城官网教务处

2019124












贵州大学教务处2019124